長安EQ志工培訓課程心得報告-第三組
上課日期: 2012/10/24
組員: 呂致中
心理學與我
- 110隻老鼠實驗
會發現生活空間狹小的時候,老鼠負面的行為出現,這時實驗是驗證空間對動物行為模式的影響。所以都市需要空間規劃。過度壅擠的城市居住空間會使人脾氣容易暴躁。
- 有奶便是娘:鐵絲媽媽vs絨布媽媽
大家都知道很多寶寶會有習慣拉著一條毯子或者布娃娃,特別是到陌生的地方。這是一種依賴溫暖、愛的感覺。
這個實驗中發現,小猴子不只睡覺的時候找絨布媽媽,玩的時候也會找絨布媽媽,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也會找絨布媽媽。我們帶孩子去公園時,如果孩子還不熟悉、有信任危機的時候就會找媽媽。
有些父母給孩子錢來滿足物質享受,但缺少父母陪伴,這樣的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
心理透視
這是了解生理和心理的構造。大家會發覺當對答生理構造時我們都不會猶豫,但回答心裡的部分時,就會有比較多猶豫了。這表示我們需要多加強對心理的認識。
我是誰
PAC星座測驗,這是有公信力的版本,醫院的測驗就是用這個版本。課程一開始就要做這個測驗,這樣會測出最基本、直覺的結果。
自己的PAC星座圖是會隨著學習而改變的,孩子的彈性更大,學習EQ的效果更好。
本尊與分身
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描繪「本尊與分身」。
1.媽媽興高采烈地講電話時,孩子們突然在一旁大吵大鬧,這媽媽用手遮住電話,轉過頭就開罵孩子們。
2.爸爸吃完飯正翹著二郎腿看電視休息,突然發現孩子也在旁邊跟著看電視。接著就教訓孩子要去寫功課。這時接到公司上司來的電話,語氣畢恭畢敬的回答。
3.孩子下課一條龍,上課一條蟲的差異。
課本的例子,「怎麼會這樣?」
有句成語叫做「判若兩人」,指的就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情況,或面對不同的人時,都可能會表現得不一樣。而依照心理學的研究,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判若三人」的現象,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在都有三個分身。
這三個分身表現出來就像是三個不一樣的人,而且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這三個「分身」當中的一個分身在做決定,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和所說的話。這三個「分身」,分別叫做﹕「父母」、「成人」和「兒童」。這三個分身隨時都住在我們心裡面,由外在的環境引發我們內在的不同分身來做反應。
- 「兒童」分身
「兒童」分身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內心或外在發生的事情的所有感覺,不管是正面或者負面的感受,如開心、驚喜、快樂等,也包括了難過、生氣、失望等,因此「兒童」分身又被叫做「感覺的我」。
除了感覺的我之外,「兒童」分身裡面還有一部分叫做「探索的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很好奇、很有創造力和求知慾,人類歷史上很多有名的藝術作品、發明等等,都是「兒童」分身發揮威力的結果喔!
一個人即使長大了,身體裡的「兒童」分身仍然存在。
- 「父母」分身
「父母」分身指的是,小時候爸爸媽媽、其他長輩,或是對我們有影響力的人--不管我們喜歡或討厭--所教給我們的一些道德規範、行為準則,以及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小的時候就像部「開放式的錄影機」,會把我們所聽到、看到的,別人怎麼做事、怎樣說話等等都很忠實地錄下來,這些東西就形成了我們的「父母」分身。
我們從別人那裡學到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不可以如何等等,都是你「父母」分身部分的表現。當你的弟妹或朋友跌倒受傷時,你是不是也會問「你怎麼樣了﹖痛不痛﹖要不要去擦藥﹖」之類的話﹖這就是你的「父母」分身在發揮作用的關係。
無論是對自己或對別人,當「父母」這個分身出現時,我們就會表現出關心照顧或批評、責備,或者是提醒一些應該注意的事情、什麼事情該怎麼做等等。
- 「成人」分身
是指每一個人身體裡面會思考、推理、學習、並且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那一部分。他也會檢查自己「兒童」和「父母」分身的表現是否適當﹖當你的「成人」分身跑出來時,別人通常就會覺得你很冷靜、很懂事。
這部份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從小慢慢的累積。所以小孩較少,大人這部分較多。「解題高手」就是在教怎樣強壯成人分身。
這個「分身」的心理學理論,也叫做「PAC理論」,其中的P指的是Parent,也就是「父母」的意思;A指的是Adult,也就是「成人」的意思;C指的是Child,也就是「兒童」的意思。
星座圖上有五個分身,那是父母及兒童的分身都各自再詳細分成兩個。教案設計成PAC三個分身是有道理的。一開始先以簡單的觀念導入,所以只先介紹三個分身,接著在一層層往下深入。
- 誰在主宰?
教材上列了PAC這三種反應,調查課堂上的同學是屬於哪一種,要讓大家知道每一個人的反應可以是不一樣的。其中成人分身比較不帶情緒。
EQ武功祕笈——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
「我好,你也好」的第一招「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也就是當別人的行為困擾到我時 我該怎麼表達,這需要常常練習平常才能自然地用出來。
補充資料
「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為何不容易做到?這是因為自己的陳年積習會跑出來。這些習慣心理學家歸成七類積習。就是這些積習讓我們沒有辦法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
1. 總司令:總司令顧名思義就是發佈命令。『你現在馬上去把粗心大意犯的錯誤訂正十次。』他如果說把錯的地方訂正十次,那就可以算是具體描述了。
2. 道德勸說:『學生就應該養成細心檢查的習慣啊!』說他的「應該」就是道德勸說了。
3. 萬事通:好像我什麼都懂。『這個問題一看就知道你沒有專心做答。』你又不是他,怎麼會知道他有沒有專心呢?
4. 法官:自己就像判官。『你自己粗心大意,有什麼好說的,這你責任。』
5. 批評者:『難道你還真以為只要懂,不用用心也會考滿分啊!』
6. 心理學家:『你一定是想要早一點考完,交了卷好出去玩,才會粗心大意...。』
7. 安慰者:『別擔心,誰沒有粗心的時候啊,沒事沒事。』這沒有具體描述,只是安慰他,沒有顧慮到他的感覺。
話劇:請各位看話劇中的角色的哪個分身會出現。
[傍晚時分,小芬正悠閒地逛街,突然看見前面一家點心專賣店]
店員:來、來、來,本公司今天開幕,買兩千送兩百喔!而且店內點心可以免費試吃!
[老師:請問這員工是什麼分身?兒童,因為她還滿搞笑的對不對。]
小芬:哇!看起來好好吃喔。好吃、好吃,這個也好吃,那個也不錯。我身上錢不知道夠不夠耶。啊!我只有兩千塊,還好滿兩千正好可以送兩百耶!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
[學員:兒童。]
[買完點心,節完帳後,小芬想要坐公車回家。]
小芬:哎呀!出門時忘了看皮包,沒有帶悠遊卡,錢都花玩了,怎麼辦呢?哎呀,快下班了,打電話叫老公來接我,反正買點心都是為了他們嘛。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
[學員:兒童。]
[老師:她說買點心都是為了他們。所以是父母分身。]
小芬:喂,老公啊,我剛剛逛街買了一堆點心,正好把錢都花光了,又沒有帶悠遊卡,反正你快要下班了,就正好來接我一下吧!]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她的表現方式是比較像兒童喔,可是她也有叮嚀她老公,下班就來接我吧。這像什麼?父母分身。]
老公:下班!妳以為我跟妳一樣好命啊!逛街!!那麼愛花錢,還買一大堆點心,吃多少買多少,不知道嗎?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父母。]
小芬:載我一下幹嘛抱怨這麼多。我買這麼多東西不都是給大家吃得嗎?每次吃最多的不就是你嗎?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父母。]
老公:好啦,好啦,我今天還要開會,自己想辦法回家囉。
[老師:這是成人分身,其實也可以講是父母分身,因為他就是要對方自己想辦法。有時候我們一句話裡面有可能是兩個,或三個分身。]
小芬:自己想辦法....莫名其妙!我自己想辦法!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分身?「莫名其妙」這句話表示是父母分身,因為是在罵她老公。]
[小芬掛上電話後,左思右想,就打電話給三樓的李太太。]
小芬:喂,李太太啊,我是二樓的小芬。
李太太:喔,小芬,什麼事啊?
小芬:我身上錢不夠,又忘了帶悠遊卡,等一下我坐計程車,差不多20分鐘就到家了。是不是可以請您下來幫我墊一下車錢啊?車資不會超過兩百塊,回家後我立刻還給妳喔。
李太太:沒問題,妳到巷口在打個電話,我就下樓等妳喔。
小芬:謝謝、謝謝。
[老師:請問這是小芬的什麼分身?成人。]
當我們能夠判斷對方這句話裡面是哪一個分身,我們就不會那麼生氣了,就比較能夠接納對方,這是一個概念。
組員: 郭愛珠
很高興在上完第二套『我真的很不錯』之後,又續上 嫦玉老師主講的這一套『我好,妳也好』。之前就聽聞 嫦玉老師講課很棒、很精彩! 確實,第一次上課時就被老師的慈顏善眉所吸引,聲音清脆悅耳、不徐不緩的步調及風趣的表演方式,讓人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
而這套『我好,妳也好』,講的是人際溝通的技巧及重要性。繼之前了解EQ的重要性及內涵,知道影響情緒最重要的三大元素---想法、身體和表情習慣,到『我真的很不錯』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帶領孩子認識自我、探索自我,並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肯定自我的價值。都覺得真的很受用。講到人際溝通,一直是我們生活中要學習的重要課題。一個良好的人際溝通可以讓人有好的人際關係及互動,進而在生活及工作中皆能受益。
這個單元「本尊與分身」,
教學目標:(1)體驗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了解「人際交流分析」理論對於人格組成之概念
(3)探討人格組成對個體行為表現的影響
心理學與我:以兩個心理學實驗來引發孩子的興趣,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體認並了解心理學的重要性。說明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親密關係,以輕鬆的方式建立關係、引發學生之學習動機。
心裡透視:引發孩子的好奇之後,本節的體驗活動更進一步凸顯一般人對人類心理學的不瞭解,請各組同學討論填寫人們的心裡涵蓋哪些內容,點出一般人心理知識的貧乏。
我是誰:讓學生填寫PAC自我圖簡易測驗活動單,說明測驗結果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以引發學生對此課程內容的好奇與興趣。
本尊與分身:介紹 PAC三個分身的三個概念
◎ 剪報裡的插圖說明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都有這三個分身。
◎「父母」分身並非只孩子的爸爸媽媽,而是指每一個人內在
的規範、對人事物的關懷。
◎「兒童」分身指的不是小孩,而是每個人內在的感受、創造
性等。
EQ武功秘笈:1.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
2.指出對方行為的後果
3.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最後,誠如楊老師所說的,EQ是幸福的關鍵,教育是孩子的希望。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父母的守護,也希望我們的付出,能夠幫助更多孩子掌握EQ、創造幸福,讓社會更和諧美麗。
組員: 蔡爵穗
很久以前,就曾聽聞EQ的志工夥伴提及PAC是一套相當實用又有趣的課程。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期待,也幻想著自己的星座圖…..而今,我終於如願以償,正式進入第三冊的課程,我也終於看到自己的星座圖,不出所料,我是N型,也就是所謂的獻身型。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善體人意的人,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我總是關照別人優先於照顧自己,我總是默默的幫母親分擔家務,儘管內心偶有不平衡的感覺,我還是會盡力做好。結婚之後,我也幾乎一肩擔起所有的家務,很少要求老公幫忙,雖然只要我開口,老公一定會幫忙。我常常聽到別人對我說:「有你真好!」這句話對我很受用,好像一切的辛苦都值得,然而,聽了嫦玉老師的解說之後,我才知道這句話對N型的人有多大的殺傷力!因為這會讓我們不斷的奉獻自己,以致於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疏於關愛自己心中的小小孩。
我知道,短時間之內要扭轉自己的星座圖並不容易,這需要不斷的覺察並記錄自己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然後慢慢的修正、微調。我並不想透過調降NP來改變自己的星座,但我希望能提高自己的A和FC,讓自己有更清明的頭腦,更開放的態度,去發掘生命中的美好,去經驗生活中的幸福。
組員: 姜娜楓
這是我第三期的EQ課程,在我寫本期心得報告之前,我想先談談我自從上了EQ課後的收獲!
覺得很對不起老師,因為每次上完EQ課後回家之後,仍是忍不住對小孩發脾氣,對家人嘮嘮叨叨! 一直到了有一天….有一位以前的學生(因我本身是一位鋼琴老師)回到學校來找我,看完我上課之後….居然.對著我說: 姜老師 您的脾氣 怎麼變的“這麼好” 且變的這麼的“有耐心”當時我可以說是非常的”震撼” 不知這位學生說的竟是我自己,久久不能自己,
從前的我.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也有過輕拍桌一下,學生整個人嚇到從椅子上跌落的情形出現, 聽完這個學生的形容之後,我好高興! 因為知道自己終於有了進步了!
接下來我們要言歸正傳,這堂課談的是P (父母)、A (成人)、C兒童
了解到每個人其實都同時都存在著三種的分身及身份,常使人會因為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情況或面對不同的人時,做出了不同的表現, 也就是字面上常出現的”判若二人: 甚至到判若三人等出現。
簡單介紹此三個分身,分別定訂為
P(父母): 關懷的我及教導的我
A(成人): 思考的我
C (兒童): 探索的我及感覺的我
如果您想要更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內心及想法,那麼就得好好的認識這三個分身,並清楚的辦識自己和對方是正柠於那一個分身、那一個角色,並將可藉由此軌跡依尋的找到了解對方的出口,相信也可藉此讓友情、親情、愛情及廣義的社會國家…變的更和諧及安定!
最重要的是,我也希望成為一位高EQ的好太太、好媽媽、好女兒、好媳婦及一位好EQ老師, 未來說不定也能成為一位好婆婆噢!
大家共勉之!
組員: 林麗怡
PAC是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發展出來,但是卻更實用,也更貼近生活,讓人可以確實感受到心理學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應用,也可以實際去觀察!
組員: 馬家媛
第一次參加EQ課程,抱著好奇又期待的心理,在嫦玉老師的帶領下,慢慢地進入狀況.在活動單元一「本尊與分身』中,藉由教案的生活實例說明,讓我對人際溝通分析理論又更清楚了一些。
其實每個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扮演父母、成人及小孩三個分身,就像小芬被爸爸駡的例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處境或面對不同人的時候,我們的分身就會跑出來,但我們卻不自覺,但因為經由PAC自我測驗產生的結果,找出自己的圖形並加以對應後,才明暸不同類型的人都有個別的差異及其優缺點,增加我們對自我的了解與察覺,並增進改進與改變的空間,同時在對待別人時也會更懂得體諒和接納.
在每次課程結束回家後,我都會迫不及待和小孩分享當天上課的內容,將所吸收到的知識和案例與他一起分析討論,有時候也會結合到時事,對我來說正好可以複習,而孩子又增加新知,真是讓人收穫滿滿的課啊!
組員: 邱碧如
這次的上課內容是你好我也好的第一單元本尊與分身
老師非常幽默風趣,舉了許多例子讓我們更了解這個單元的內容
110隻老鼠的實驗讓我們得知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似乎較容易緊張、焦慮,感覺壓力也比較大。也可以藉此實驗提出改善都市人空間規劃,讓人們生活的更快樂更懂得放鬆。
有奶便是娘的實驗讓我們更清楚的發現孩子的成長不只是需要食物更需要溫暖與擁抱。藉此提醒父母不管有多忙,還是要重視與孩子的親密接觸。
這次最印象深刻的便是「我的分身術」的部分
總共分為三個分身,分別稱為兒童分身、成人分身、父母分身
原來當一個人天馬行空時嬉戲玩鬧時,都是展現兒童分身.
當一個人會用思考推理學習時並能解決問題,這都是成人分身的表現
當一個人小時候父母或是長輩影響導致長大就不自覺得以父母的分身處理事情了
原來我們光是一個人就有好幾種分身再處理各種狀況,只要我們能夠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對方是哪一個分身跑出來了,並適當的調整自己
人際關係就會更加和諧了
感謝老師的分享,我相信經過您的經驗之談,一定能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及運用這一單元的內容
組員: 劉芹妤
上EQ課的好處與從邱老師那獲得之多,已是每個學員的共識,再此就不贅述。但這期不小心被安排在每次上課提前半小時到會場,則有意外的收穫—練習與陌生人寒暄、打招呼……,這對「ㄅㄧˋ ㄙㄨˇ」的我,實是一艱鉅的挑戰。剛開始,臉上掛了30分鐘的笑容後,覺得有些僵硬。幾次後,竟覺越來越自然。(淑華實在太親切,太厲害了!)慢慢的,笑容似乎更多,人也更神清氣爽了起來。
「人不是因幸福而笑,而是笑了才幸福。」是的,上EQ課不但讓我覺察了另一個自我,更因笑了,而逐漸卸下心中的隔閡。
組員:連維文
在前兩套課程『我是EQ高手』和『我真的很不錯』,從先了解EQ的重要與內涵及自我的概念、價值等…,然後進入第三套課程『我好,妳也好』,開始人際溝通相關的內容,藉由與人互動間可以了解他人情緒並從中妥善處理人際溝通與人際間的關係,在生活中與之結合和應用。
心理學與我:
以兩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帶出並引導讓孩子能體認心理學與生活上的關聯與重要。在101隻老鼠的故事中,引導想像可體會出擁擠狀態所產生不舒服與壓力的感覺。在猴子媽媽的實驗告訴我們,成長不只生理的需要(食物)要被滿足外,更需要溫暖與擁抱接觸屬心靈上的安撫。
心理透視:
在『生理構造圖』的討論中,因知識的取得容易,對於身體器官都能很快的確認。但是對於『心理內涵圖』的回答,就沒有那麼的明確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對心理的理解有限,認知涵蓋的不同,以致於人與人的相處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的產生!
我是誰:
藉由透過『PAC星座測驗』從50題的活動單中,直覺的填寫自我的答案,測驗的結果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並將於第三單元教學時再解析,以引發學習的興趣動機。
本尊與分身:
首先以在日常生活上常發生的三個例子及教材上『怎麼會這樣』的連環圖畫故事中,從主角的話語、動作、表情不同來說明同一個人產生不同的分身,說明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好幾個分身的概念。
依照心理學的研究,其實每個人的行為在不同狀況下,會有看起來像是完全不同的三個人的現象,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在都有三個分身。這三個「分身」,分別叫做﹕「父母」、「成人」和「兒童」。這三個分身隨時都住在心裡面,由外在的環境引發我們內在的不同分身來做反應。
「兒童」分身: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內或外在所發生事情的所有感覺,不 管是正面感受,如開心、驚喜、快樂等,或負面感受,如 難過、生氣、失望等因此「兒童」分身又被叫做「感覺的 我」。
另外「兒童」分身裡面還有一部分叫做「探索的我」。每 個人在小時候都很好奇、很有創造力和求知慾,世上很多 有名的創作、藝術作品、發明等等,都是「兒童」分身發 揮力量而產生的結果!
即使長大了,個人身體裡的「兒童」分身仍然存在你的生 活中。
「父母」分身:「父母」分身非指孩子的爸爸媽媽,而是指每個人內在的 規範、對人事物的關懷等。其源自於小時候父母、長輩, 或對我們有影響的人,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所教給我們的 一些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及做事情的方法等。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小的時候就像「行車紀錄器」把我們 所聽到、看到,別人怎麼做事、怎樣說話等等都很忠實地 錄下來,這些東西就形成了我們的「父母」分身。
我們從別人那裡學到事情該怎麼做、不可以如何等等,都 是你「父母」分身部分的表現。而在某些時候表現出很像 爸媽批評或關懷時的語氣講話,這就是你的「父母」分身 在發揮作用的關係。當「父母」這個分身出現時,我們就 會表現出關心照顧或批評、責備,或者是提醒一些應該注 意的事情、什麼事情該怎麼做等等。
「成人」分身:是指每一個人身體裡面會思考、推理、學習、並且能幫助 我們解決問題的那一部分。他會蒐集資料,檢查資料是否 實用。他也會檢查自己「兒童」和「父母」分身的表現是 否適當﹖當你的「成人」分身跑出來時,別人通常就會覺 得你很冷靜、很懂事。這個部份是可以經由學習而來的, 從小慢慢的累積而來。
這個「分身」的心理學理論,也叫做「PAC理論」,其中的P是Parent,是「父母」的意思;A是Adult,是「成人」的意思;C是Child,是「兒童」的意思。
EQ武功祕笈:
所謂的「我訊息」是別人的行為對我們造成困擾時,如何以不傷害對方
的方式承擔表達自己感受之技巧。不對對方行為做評價,不引起反彈或
對立,並傳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避免壓抑而產生怨氣。
「我訊息」有的三個步驟:1.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為此單元秘笈)
2.指出對方行為的後果。
3.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此三步驟分成三個單元的武功秘笈提供給我們練習,並要實際應用在生活裡,才能真正實現「你好,我也好」的真意。